國內民眾食用日本「小林製藥」紅麴相關產品後,已累計58起非預期反應通報,不過有3人表示,「食用後身體沒有不舒服」,衛福部食藥署上周召開專家會議,就當時通報的54案進行討論,不過就目前日方與國際揭露的資訊,以及個案提供資料,尚無法進行相關性認定,後續會將相關資料,轉至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
食藥署食品組副組長鄭維智今天表示,小林製藥紅麴案相關討論,的確在4月19日召開第二次會議,在會中請諮議小組委員,針對54件通報案共同討論,綜合目前日方與國際揭露資訊,以及個案提供資料,尚無法進行相關性認定,後續會將資料轉由行政院消保處,進行消費者保護事宜。
58件通報案件中,包括民眾從日本自行購入小林製藥紅麴產品,以及食用台灣廠商以小林製藥紅麴原料做成的產品,所產生的非預期反應多是腎臟功能減損,例如腎絲球過濾率下降、茶色尿、泡泡尿等症狀。
外電報導,日本厚生勞動省和國立衛生研究所,分析小林製藥去年6至8月製造的紅麴原料後,發現除了先前驗出的「軟毛青黴酸」外,還驗出2種通常不會加入產品的異物,但未透露數量,也尚不清楚是否對人體有影響,當局正加緊檢驗工作,找出造成健康問題的原因,截至本月18日,日本當地至今已有5人死亡,1434人到醫院就診,240人因感覺不適住院。
食藥署19日舉行113年度「健康食品、特殊營養食品及膠囊錠狀食品非預期反應諮議小組」第二次會議,針對54件台灣民眾使用小林製藥紅麴原料產品發生非預期事件的狀況進行討論。
依該小組設置要點,組成委員15至19人,由食藥署長就毒理學、醫學、藥學、營養學及食品科學等學術領域中的學者、專家聘任,任務包括健康食品未達保健功效通報案件的評估、建議及諮詢事項等。